果园镇 - 乡镇概况

早在1800年前,这里就孕育了帝王文化,境内拥有长沙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东汉古墓群50余座。果园镇还拥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,三国时期华佗帮关羽刮骨疗毒,为百姓义诊留下了千古佳话。境内有1000多年历史的华佗庙,至今影响较大。皮影戏、竹马灯、地花鼓、彩莲船等民间文艺应有尽有,龙狮表演有声有色,堪称一绝,问鼎全县龙狮赛之冠军……果园人杰地灵,英才辈出。在果园这块热土上,不仅诞生了田汉,还孕育光绪两广总督杨钰宽、爱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孟仰,原中共长沙市委书记李亚龙,前长沙县农民协会委员长陈福泉、黄淑仪等老一辈革命家、政治家也都先后牺牲于此。
果园镇区位得天独厚,交通便捷,距离长沙县城仅25分钟车程,距市区仅35分钟车程,距黄花机场仅15分钟车程,又处在长沙县“一心三片”中的经济核心区的东北部,果园镇自然资源丰富,环境优美。果园镇三面环山,地势东高西低,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,森林植被丰富,镇域生态环境质量好,污染度低。属亚热带温润地区,雨量充沛、河塘密布。果园镇旅游资源丰富,山青水秀,环境优美,尤其是坐落于众岭群峰之中的曾仆塘水库生态投资环境十分理想,水库中有自然形成的岛屿近十余处,山灵水秀,景象万千,它是天然的白鹭栖息地,每年3—10月白鹭成群,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。
果园镇 - 生态乡镇

果园镇党委书记吴四龙介绍,果园镇拟建设全市首个原生态示范乡镇,在果园镇范围内建设集绿色产品、无公害产品、无污染产品于一体的原生态粮食、畜牧、蔬菜、鱼类等农产品基地。果园镇总面积69.8平方公里,环境优美,有2万亩成片的农田,为创建原生态乡镇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。
果园镇果园镇共建成沼气池3200个,沼气入户率达54%,新明村达80%。有4000多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,占总户数的近7成。新建垃圾池、桶140个,公共厕所及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中。
张剑飞指出,果园镇和新明村生机勃勃,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来。要把发展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、休闲旅游、环境整治与建设原生态乡镇结合起来,要按照“经济发展、环境优美、生态良好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”的思路,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,指导开发建设。
果园镇 - 农业发展

黄花梨发展由数量向质量转变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果园镇创办了林果场,从浙江引进黄花梨种植;上世纪八十年代,种植面积逐年增加,总产量越来越高。进入新世纪,果园农民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,平均单果重量从以前的170克增加到现在的220克。果园镇黄花梨面积4万多亩,人均达到2亩,年产量突破2000万公斤。
杂交水稻制种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。果园镇是建宁县最早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的乡镇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品种组合只有三个,必须要用最好的田块才能种植,果园镇面积不过几百亩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品种组合达到数10个,适合不同土壤的田块种植。果园镇每年制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。
果园镇 - 经济建设
果园镇

进一步加大服务和协调力度,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,发挥本镇产业优势,形成以汽配产业为主,其他产业竞相发展的众星捧月格局。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、技术、资本为纽带,实行资产重组,借壳上市,大力实施“名牌带动”战略,要健全汽车销售网络,开辟汽车销售网站,提升市场份额。
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,培育新经济增长点.虽然果园镇地理位置偏僻,但交通便利,环境优美,工业有基础,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,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,培育新经济增长点。一方面,将加大宣传、推介果园力度,拓展对外开放程度。二是积极处置闲置资产,变现融资投入到工业园区建设。三是致力于打响招商引资的“三优”品牌(即创造优良环境,提供优惠政策,提升优质服务)。力争引进成长性好、带动力强的汽配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增强工业支柱力量.
抓好“一个中心”(以发展为中心),恢复果园本、真、美的山水文章,实现果园“干群富”的致富. 以企业、招商引资、队伍建设为重点.发展现代农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建设“美丽工程”;新型集镇和工业小区建设为重点的“发展工程”;以农电网改、教育卫生等关注民生的社会建设为重点的“民心工程”.
果园镇 - 历史名人

田汉(1898年—1968年)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工作的先驱者,中国杰出的戏剧家,现代的关汉卿。田汉一生创作话剧、歌剧60余部,电影剧本20余部,戏曲剧本24部,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。他写的 《义勇军进行曲》 ,经聂耳谱曲传唱中国,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。
田汉于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(原花果园)田家大屋(原茅坪),自幼聪敏、好学、勤奋,1912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学习,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5年2月,田汉被捕入狱,后保释出狱,被软禁于南京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、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,积极推动戏曲改革,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于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